早已记不清从何时开始,“(Managing by walking
around)”便已成为高效管理的经典招式。我们似乎都不约而同的认为,只有走到问题发生的现场去,并在“现场现地”解决问题,才能让管理接上地气儿,并获得较高的执行效能。

对于事无巨细的酒店行业而言,走动式管理更是成为了一种管理者“辛勤劳作”的基本习惯。无论有没有急迫的问题,无论现场有没有可以解决问题的人,我们都早已适应了在一线溜溜逛逛,指指点点的节奏。

印象中曾经有一位做酒店管理咨询的前辈在向我介绍一位优秀的餐饮总监时曾是这样描述的:“几十年如一日,他都会在每餐的开餐前来到他管辖的几个餐厅,挪一挪这个,摆一摆那个,然后叫来身边的人指点一番,他每一次一来,还就准有问题……”听闻那刻,我顿感此君之专业和勤奋值得钦佩。

又记得曾经听到台湾管理学家曾仕强讲过这样一个事例:曾教授作为咨询顾问陪一个企业总裁视察工厂,总裁见地下有一个烟蒂,俯身捡起,其他高管随即慌乱接过烟蒂,并自我检讨,面露懊悔。

总裁得意,但曾教授不屑,他的理由是:作为总裁,如果在现场现地捡起烟蒂,其实只是实现了普通员工的一次简单职能,除了给了高管们一些应声符合的机会,对管理的系统无任何的改进效用。由此推理,总裁下次视察,十有八九还能有机会去捡烟蒂。

如此想来,这个捡烟蒂的故事是否能够解答为什么那个前辈口中的餐饮总监“每次一来,还就准有问题”呢?细心思考,恐怕可见一二。

近日临睡前看德鲁克的着作,一直重复着对管理之有效性的思考。根据德鲁克的分析,多数管理者都把时间浪费在了他们并不能向组织贡献有效性的地方,比如:在一线履行了一个基层员工的职责。其结果就是,问题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草的生长”是系统问题,因为有土壤,有根基,有种子。所以,彻底解决问题的方式当然应该是修改系统,优化基因。而管理的有效性,恰恰就体现在管理者是否能够在问题面前修改流程、优化系统,并及时调整和引导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捡烟蒂”和“摆摆弄弄”虽然辛苦,但却过于简单。很不幸,那是员工的苦劳,而不是管理的功劳。

至此,我们或许应该重新思考“managing by walking around”了。其目的并不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养尊处优,而是要检讨自己在现场现地的问题面前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是继续周而复始的指指点点?还是真正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实现管理的有效性上?

位及管理,或许我们早就应该把自己从自我效率的角色中脱离出来,从而去胜任推动组织效率的延伸发展。因为归根结底,管理是让人们去做成事情的艺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