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杯三场出人意料的胜利,把那个众人心中不温不火的法国人佩兰一下子推上了“救世主”的神坛宝座。本已是一把和谁玩儿都敢输的“烂牌”,却被这位玩家在其“大考”时出的干净利落,赢的酣畅淋漓,着实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这其中管理智慧之思考。

想来团队领导者们十有八九都会有或曾有过对于手中团队资质的抱怨,由此发问,你们的队伍再烂,还能烂过这几年的中国足球吗?

文化制胜

似乎自从《亮剑》热播以来,中国的大小管理学者都不免在“狼性”问题上略论一二。李云龙那句“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的经典台词,早已无数次的在培训课堂里回荡,被诵如通俗箴言。

其实无论是“狼性”还是“狗性”,说的无非都是团队的“文化”。然而,在这个几乎已经没有人再认为“组织文化”只是“形而上学”的年代,真正能够运用文化来管理组织的领导者确实还不在多数,而能够用“文化”来解决问题的人则更少之又少。

此次中国队征战亚洲杯,广大球迷的一个共识就是:中国队打出了久违的勇气。并且,这种勇气还不是街头青皮的“蛮勇”,也不是喝酒壮胆的“莽勇”,而是一种带有自尊和自信的“志勇”。

这种志勇似乎在近一二十年的中国队中很少有过,所以足以让笔者相信它是被佩兰“法国进口”的。若仔细观看,它其实并没有建立在以往国仇家恨苦大仇深的思想基础上,而是踩在了尽力而为相信自己的人本地气儿上。此等勇气贯穿而成的团队文化就宛如春秋战国或是欧洲中世纪那种被人留恋的“剑客精神”或“骑士精神”—志在迎敌发挥,不惧生死成败。

文化的改变看似源于宣传攻势,但实则成于结构调整。如果佩兰的国家队名单中没有删除那些他认为缺乏战斗精神,但是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中超大将,如:冯潇霆、李学鹏、张稀哲、黄博文等,或许此番国家队所展现的团队文化就是另外一种版本了。正如当年孙武杀妃绝不是为了当着吴王面前叫板吹牛B一样,佩兰用大刀斩将的方法诠释了一种强大的团队文化应是具“有排他性”的,而“价值观相投”则是这个“文治”团队中最最基本的入门条件。

组织第一

其次,德鲁克曰:组织的目的是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既然如此,那么管理者最应该考虑的就不应该是个人能力所产生的效果,而是个人能力配合于组织之中所能产生的效果。

眼前这支中国队,虽然依旧在配合上显得不够老道,但坚决打组织、打配合似乎已经成了一道铁律。而所谓的配和就是要有板有眼的穿插跑动加上毫不耽搁的主动传球;就是谁也不能不跑,谁也不能不传,谁也不能不协防;就是你可以丢球,你可以失误,你也可以漏人,但你必须把“配合的铁律”执行到位!

如此一来,这些个人能力在亚洲并算不上出众的球员们在强敌面前就显得不再孤单,因为他们应了那句老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而“组织第一”对一个主帅来说也绝对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它需要锻造,需要取舍,它需要通过以岗位职责般的详细描述来定义并且诠释铁律并填补空子和漏洞,也需要放弃如于大宝那样被人公认且确实不可多得的灵动英才。

目标管理

据一些专业文章评述,本次小组赛中国队的进球转化率竟然达到了25%,高居16支球队之首。也就是说,中国队每四次射门就能取得一个进球。笔者觉得,这一数据体现了佩兰对于球队的表现,是以明确的目标管理来实现的。

正如佩兰自己说的,教练员的目标就是带队取得成绩,取得不了成绩只有走人。这句话似乎有些话俗理不糙的意味,也证明了他本人并没有被中国足球的困局和七嘴八舌的声音所迷惑。

深谙亚洲执教经验的佩兰知道,无论自己把中国队塑造成什么赏心悦目的流派,出不了线也还是一阵如卡马乔当年一般的谩骂,既然如此,不如把目标定的明确可行,且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目标清晰的分配给场上的球员们。

既然佩兰的目标是赢球,那么球队的目标就是有效的防守和有效进攻,那么进攻行动的目标就是取得进球。

若一切都以目标为准,那么没头没脑甚至花里胡哨的射门就都变得没有意义,只有有效的配合,有效的机会和有效的射门才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对前场配合不少,但射门并不算多,然而进球转化率却可喜的攀升,因为球员都被要求以目标为准来行动,也就是“不结果的花少开”。

总结:

中国队的亚洲杯之路还有多远,我们或许不可盲目乐观,但也不乏做一些甜美的假设。但无论如何,三场干净的胜利基本注定了一番凯旋之势,也算是给被恶心到极点的广大球迷一个暂时的交代吧。

也庆幸法国人佩兰这样的乱局救星终究还是被中国人找到了,他的几个大招儿也再次证明了管理是可为无米之炊的,管理者是要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的。因为,道理很简单,没有问题,还要管理干嘛?